校内新闻
联系方式
地址:石家庄市东开发区天山大街155号
邮编:050035
电话:0311—85266590

石家庄私立一中学校公众号
【立小 • 教学】当苏轼的诗遇上音符与色彩|徽派课堂展示三师共奏晴雨曲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2日三师共绘西湖韵
当语文的诗意、音乐的旋律与美术的色彩相遇,课堂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3月29日,我校校长李佟携同音乐老师孙瑞、美术老师曹珍玉,三位教师走进安徽合肥,参加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背景下全国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为媒介,共同打造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三师融合课”。孩子们在诗、画、乐的交织中,感受西湖的晴雨之美,体验传统文化的多元魅力。
第一幕:美术绘丹青,染“山水”之色
美术老师以“淡妆浓抹”为灵感,将AI融入课堂,利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文化的碰撞引导学生用画笔诠释诗意。
色彩感知:晴日西湖以暖色调为主,学生用金色、橙色表现“水光潋滟”;雨中西湖则以青灰、淡紫渲染“山色空蒙”。
创意表达:有的学生用水彩晕染出朦胧雨雾,有的用剪贴画拼接“苏堤春晓”,还有的将西施形象与西湖景致融合,展现“人景合一”的意境。
作品展示:教室变身“西湖画廊”,一幅幅作品或写实或抽象,却无不传递着“总相宜”的和谐之美。
第二幕:语文品诗韵,探“西子”之美
语文老师以美术的“西湖十景”为引,带领学生穿越千年,走进苏轼笔下的西湖。
解诗题:从“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提炼天气变化(晴→雨)、场景(湖上泛舟)和诗人情感(悠然自得),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理解古诗背景。
品诗句:聚焦“潋滟”“空蒙”等关键词,结合动态水波与雨雾朦胧的图片,让学生想象“波光粼粼”的晴湖与“山色空灵”的雨景,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准与画面感。
悟诗情: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化身苏轼与友人,在“晴方好”“雨亦奇”的对话中,感悟诗人对西湖的深情赞美。
第三幕:音乐谱曲调,奏“湖光”之韵
音乐老师将古诗化作旋律,用音符传递诗意。
吟诵配乐:以古筝伴奏,指导学生按平仄节奏吟诵诗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雨天的诗句用轻柔的琶音表现,晴日的诗句则用明快的泛音呼应。
舞动歌曲:学生分组为古诗创作律动,用简单的手势表现雨声、水波声,打造“声临其境”的西湖印象。一名学生兴奋道:“原来古诗还能‘舞动’出来!”
亮点瞬间:课堂尾声,三师与学生共同舞动《西湖之舞》,悠扬的乐声与柔美的律动交织,仿佛置身烟雨江南。
跨学科主题教学撬动大语文课堂蝶变
受邀嘉宾李佟校长就《以跨学科主题教学撬动大语文课堂蝶变》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的美育经验分享。其阐述紧密聚焦于学校美育实践:从“美育课程”到“课程美育”,从“诗意校园”到“美育学校”再到“校园美育”。李校长详细介绍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包括将中国传统国粹艺术融入日常美育教学之中,致力于营造一个浸润着诗意氛围的校园环境,并分享了诗词教学的新方法以及构建相应评价体系的实践智慧。
跨学科碰撞:1+1+1>3的课堂
从“文字”到“艺术”,从“课堂”到“生活”,这堂《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三师课,正是“五育融合”的生动实践。正如苏轼笔下的西湖,教育之美亦在“淡妆浓抹”间——唯有打破学科边界,方能绘就育人的“相宜”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