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返回导航

媒体聚焦

联系方式

地址:石家庄市东开发区天山大街155号

邮编:050035

电话:0311—85266590

石家庄私立一中学校公众号

【名师有约】市台首秀,立师荟萃——趣说五谷,育人于情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4日

趣说”五谷“


6月10日,私立一中附属小学四年级的王荟老师受邀做客石家庄广播电视台新闻882《星河梦工厂》栏目,向广大听众介绍了“五谷”,以下为直播内容。


【名师有约】市台首秀,立师荟萃——趣说五谷,育人于情


【名师有约】市台首秀,立师荟萃——趣说五谷,育人于情


【名师有约】市台首秀,立师荟萃——趣说五谷,育人于情


【名师有约】市台首秀,立师荟萃——趣说五谷,育人于情


主持人


王荟老师,上期节目我们了解的有关端午佳节的习俗文化,6月6号,又迎来了芒种节日,我们了解了美丽的田野,丰硕的庄稼成了我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今晚,咱们一起认识庄稼里的“五谷”。我们常说,人吃“五谷杂粮”,那么这里的“五谷”指什么?


王荟老师


每到收获的季节,人们都喜欢用“五谷丰登”来形容丰收,也常常用“五谷不分”来指代没有生产劳作经验,缺乏常识。其实,五谷是指五种谷物。历史上的记载所指不一。

五谷这一名词在当初创造的时候,究竟指的是什么,是没有留下记载来的。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解释,是汉朝人写的。

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另一种说法是麻、黍、稷、麦、菽。

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谷指的是粮食,前一种说法没有把麻包括在五谷里面,比较合理。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没有稻,也是有可能的。《史记·天官书》“凡候岁美恶,谨候岁时”(预测年岁丰歉)下面所说的作物,就是麦、稷、黍、菽、麻五种,属于后一种说法。大概因为这些,所以汉人和汉以后的人对五谷就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据史料记载,最早种植“五谷”的出现于我国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人们所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增多,并且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农业,“井田制”实行集体劳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完整的排水灌溉系统,人们开始使用粪肥、绿肥,以及草木灰。这些条件使得商周时期的农业进一步发展。我们现在普遍认为《汉典》记载“五谷”是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


主持人


“五谷”这一名词的由来?


王荟老师


有关五谷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论语·微子》里。子路随孔子出游,途中走散,遇到一位正在劳作的老人,就上前询问他有没有看到夫子。老人回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见当时已经流传有五谷这一说。另外在《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以及《周礼·天官·疾医》里所说的:“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都提到了“五谷”。‍


主持人


我们的农作物这么多,为什么选了“五谷”做代表?“七谷”“八谷”不可以吗?


王荟老师


在此之前的文献都没有提到过“五谷”,说的都是“百谷”。当然,并不是谷物种类从百减至五,“百谷”也仅是粮食的总称,并不是真有一百种。五谷用法的出现,说明古代中国很早就有了通行的主要谷物分类,通过长期的农业实践,已经发现了几种最适宜栽培、口感最好、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那为什么又是数字五呢?和西方文化中对五的抵触(如黑色星期五)不同,五在汉语文化里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五排在中间,因此常被看作一个中庸数。很多事物的集合都喜欢用五,例如“三皇五帝”“四书五经”,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以及“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而古人对世界的所有认知,似乎都建立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序上。阴阳学家甚至将“5”看作世界的本源,赋予了它其他数字无可比拟的内涵。于是,天下无物不合于五。人有五官(眉眼耳鼻口)、五脏、五体、五指、五经,地有五属、五湖、五岳、五岭、五溪、五方,食有五谷、五菜、五畜、五果、五味、五香、五色……可谓是:世间万象,皆在五中。‍


主持人


“五谷”的耕种方式一样吗?生长环境呢?


王荟老师


不一样。稻是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地区,喜欢高温、多湿、短日照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水稻土最好。中国南方为主要产稻区,北方各省均有栽种。

稷是栽培草本植物,分布于中国西北、华北、西南、东北、华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新疆偶见有野生状植物。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温暖地区都有栽培。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播种,播种的时间最好是每年春季的五月份和每年秋季的八月底到九月初,这段时间的温度基本上是十五到二十五度左右,期间雨水和光照都比较充足,最适合生长。

黍,一种有粘性的稷,黍米:亦称大黄米、软黄米。

麦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主要产于河南、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安徽等省,这些地方属于季风气候,四季较为分明。中国小麦以冬小麦为主。小麦在中国种植区域广泛,从南到北、从平原到山区,几乎所有农区无不栽培小麦。

菽也就是豆,适宜于夏季高温的温带地区。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水分足,地势低平,且种类非常多。


主持人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中国玉米年产量达两万多万吨,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我们常说的“五谷”里却没有玉米,为什么呢?


王荟老师


玉米起源于美洲大陆,原产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直到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吉林、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距今大约已有460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在我国分布很广,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北至北纬53度的黑龙江省的黑河以北,东起台湾和沿海省份,西到新疆及青藏高原,都有一定面积。但是即便产量在现在所占比例极高,但“五谷”是我国古代,准确的说《论语》里就开始记载的。《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玉米晚来了将近2000年,“五谷”里当然没有它啦。‍


主持人


如果给五谷的几大谷物搞一个争霸赛,谁能获胜?


王荟老师


历史不断发展,“五谷”中总有力量的此消彼长,五谷队伍里的顺序排列也在迭代更新。

黍稷曾是领跑者

如果五谷的几大谷物打起争霸赛,那么稷曾经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名。《说文》里就有“稷,齌(音jì)也。五谷之长。”既然是五谷之长,自然就有了许多象征意义。从周代起,以稷来代表谷神和用社来代表的土神结合,成了农业社会最重要的原始物崇拜,象征国泰安康必须的稳定粮食基础。《周礼·考工记》里记载,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之后社稷发展成了国家的指代,《礼记·曲礼下》里说的“国君死社稷”,意思就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此外,周代农官也被称为后稷;古代祭神的祠堂被称作稷祠;同样的庙宇被称为稷庙。

那么,稷又是什么呢?一说认为是粟,《尔雅·释草》注里有:“稷,粟也。”一说认为是高粱,《广雅疏证》里说:“稷,今人谓之高粱。”还有一说认为是禾的一种。

直至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谷子的野生种,即俗称的狗尾巴草,而谷子被古人驯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六七千年前。从山西万泉县荆村、陕西西安半坡村、河南陕县庙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到的粟粒和粟壳来看,当时人们就已经开始把谷子作为食物。

南北朝前,谷子在我国栽培作物中一直占据首要地位。谷子不但可以作为粟的专名,也因其重要性被用于所有粮食的统称。再往下发展,谷子的专名“禾”“粟”都演变成了粮食的统称。

在商周时代,能和稷争夺头把交椅的只有黍。黍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籽实碾成米后就是北方俗称的黄米。

不过因为只能栽植于北方高寒地带,单位面积产量不如谷,到了春秋战国时,黍排在了稷之后,且一直没有超越。

从饮食的普及性来说,黍比稷贵重,稷是平民的日常主食,所以才有了关于“社稷”这一说;而黍一般是贵族的日常食物,只有在丰收年里,平民才有机会品尝——《周颂·良耜》郑笺曰:“丰年之时,虽贱者犹食黍”。

稷和黍的早期领先主要在于它们耐旱、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生长期短的特性,在农业技术还未发达的商周时期更容易栽种。两者在粮食中的统治地位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有所变化。春秋战国时人们以生产菽粟为主,到秦汉时则改为以麦为主。就全国来说,稷和黍现在都已远离人们的主食餐桌,另外两种超级谷物——稻和麦的崛起,不但改变了五谷的排序,还深刻影响了中国南北方的经济格局。

稻与麦后来居上

水稻是典型的后来者居上。《朱子集传》曰:“稻,即今南方所食稻米,水生而色白者也。”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籽实称“稻谷”,去壳后所得就是常说的“大米”。虽然也是原产我国,新石器时代已种植于长江以南,但一开始稻在五谷中的位置并不突出,排在稷黍之后。甚至在另外一个版本的五谷里,稻干脆就消失了。

究其原因,通常认为早期古代经济政治重心偏于北方黄河流域,直到汉代以前,南方都是一片地广人稀,农业技术远落后于北方,稻米的种植推广也相应缓慢。南方作物稻的重要性,要到唐后期才逐渐体现出来。尽管如此,《诗经》在《鸨羽》《七月》《甫田》《白华》等篇里也提到了稻。

从商周时起,稻米开始向北方传播,地位逐渐上升,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因长期战乱,农业生产遭受重创,人口往南方聚集,随之带去的种植技术也极大刺激了稻米的产量。唐代时稻的产量已经超过了稷;宋元时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稻麦两熟制由此在长江流域正式形成;也是从宋代起,有了“苏常熟,天下足”和“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按照《天工开物》(1637年)的说法,明代的粮食产量,稻占十分之七,大小麦、谷子、黍等共占十分之三。由此可见当时稻已经成为五谷的榜首,麦紧随其后,稷和黍只有让出第一和第二的交椅。明清时候乃至今天,稻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一直占绝对优势,发展出了以中国为核心、辐射东南亚的稻米文化圈。

和稷、黍、稻不同,麦类在黄河中下游的种植较晚,考古发掘迄今没有发现黄河流域原始时代的麦作遗存,所以通常认为麦是被引入中国的。小麦的耐旱性明显不如一些中国原产的旱粮作物,所以在商周时期播种面积不大,在粮食作物中产量不高,但《诗经》里的《桑中》《载驰》《丘中有麻》《硕鼠》《七月》《生民》等篇已有提及。因为稀缺所以珍贵,“麦饭”是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按照《礼记·内则》的说法,“诸侯朔食四簋:黍、稷、稻、粱。此则据诸侯,其天子则加以麦、蓏(音luǒ)为六。”

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较快,秦汉时期得到进一步推广。到了隋唐时候,麦的地位基本与粟平齐,同时唐代也首开稻麦复种一年两熟的种植模式。南宋初年,北方人口大批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也由此促使了小麦在南方的推广和稻麦两熟制在长江流域的形成。按照《天工开物》的估算,当时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可以明显看出,小麦在明代粮食作物中仅次于稻而居第二位。

有人曾经做过考证估算,小麦的亩产在秦汉时期大约为120斤左右,明清时期约155斤左右,今天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小麦亩产一般为七八百斤,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亩产1200斤至1500斤的成就。水稻的亩产在秦汉时期大约为100斤左右,明清时期约300斤左右,到今天,普通水稻每亩产量已经超过400公斤,而超级杂交稻的亩产则超过1000公斤。不久前,袁隆平团队更是创造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纪录。‍


主持人


在产量中,坐上头一把交椅的水稻的种类只有一种吗?


王荟老师


不是,稻是亚洲热带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我国耕种与食用水稻的历史都相当悠久,中国南方为主要产稻区,北方各省均有栽种。种下主要分为2亚种,籼稻与粳稻,主要区别是籼稻谷粒细长,横断面扁平,颖毛短而散生;粳稻谷粒宽而厚,横断面是圆形的,颖毛长而密生。同一纬度下,平底分布籼稻,在高地分布粳稻。这两个亚种下包括栽培品种极多,据知世界上可能超过有14万种的稻,而且科学家还在不停的研发新稻种,我国优良的水稻品种有535种左右。


主持人


我们国家虽然是粮食大国,但是养活十几亿人口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刚刚我们说到水稻增产,那么一提到水稻,你第一个想到人是谁?(袁隆平)简单介绍一下他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改变?


王荟老师


大家都知道袁隆平院士的贡献在杂交水稻,他的超级杂交水稻,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魔稻”。1964年,袁隆平在中国首先开始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终于在我国培育成功。近年来,我国稻谷总种植面积下降,杂交水稻的制种面积却保持平稳增长。

“谁来养活中国”?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向世界发出疑问。

如今,以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攻坚克难,屡屡突破极限,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1000公斤、1200公斤……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截止目前,我国稻谷生产总量已达世界第一,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一半!

中国的杂交水稻不仅仅解决了中国人自己的吃饭问题,也为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提供了保障。中国的良种、中国的宝贵经验早已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亚洲、美洲、非洲的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巴西等国啊面积种植,为解决世界问题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主持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相互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人也写过不少提及水稻的诗词,那么,关于“稻”的诗词你知道多少?(诗词飞花令“稻”)


学生


稻花香里说丰田,听取蛙声一片。 


稻获空云水,川平对石门。


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


主持人


关于”五谷“的话题,今天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下一节将带领大家从田间地头儿走上餐桌,讲讲舌尖上的五月,大家敬请收听。